
相关推荐


2018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E组积分榜及比赛结果

16年的100条广电禁令:想说爱你,但却越来越怕

在《左传▪庄公八年》曾记载:“冬十二月,齐侯游于姑势,遂田于贝丘,见大豕,从者曰:“公子彭生也。"公怒曰:“彭生敢见! "射之,豕人立而啼。公惧,坠于车,伤足丧屦。反,诛屦于徒人费。”在这段话里的“豕”字,我们都不陌生,即为“猪”的意思,“豕人立”翻译过来就是说“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”。众所周知,在史前社会,我们的先民就已驯化并蓄养家猪,猪在家里是一份宝贵的财富,今天我们还能从“家”字感受这一点。鉴于此,本期就来说一说这个“豕”字。
“豕”字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许慎言:“彘也。竭其尾,故谓之豕。象毛足而后有尾。读与豨(xī)同。按今世字,误以豕为彘,以彘为为豕。何以明之?为啄琢从豕,蠡从彘,皆取其声,以是明之。凡豕之属皆从豕。古文。”清代《说文》学者段玉裁在“彘”下注曰:“《彑(jì)部》曰:'彘,豕也。’是二篆为转注。《小雅》传曰:'豕,豬也。’毛:'浑言之。’许分别言名豕名彘名豬之故。”从段注来看,“豕”与“彘”是一对同义词,二者可以互相训释,这是其一;其二,如毛亨注《诗》所言,“豕”就是豬的意思,“豬”字是通用之名,而许慎所称的“豕”也好,“彘”也罢,则是对豬的具体而微的叫法。“竭其尾,故谓之豕”,许慎在《说文》里说的这个,段玉裁指出说:“《立部》曰:'竭者,负举也。豕怒而竖其尾,则谓之豕。’”这么来说,“竭其尾”翻译过来,就是指豬发怒时尾巴向上竖起的样子。“象毛足而后有尾”,对于《说文》这个记载,段注则指出道:“'毛’当作'頭四’二字,撰写之误。马篆下曰:'象马頭髦尾四足之形。’象篆下曰:'象耳牙四足之形。’(mǐ)篆下曰:'从,象四足尾之形。’豕首画像其頭,次象其四足,末象其尾。”从段玉裁所指出《说文》错误的地方来看,“象毛足而后有尾”这句正确的写法应当是“象頭四足而有尾”。然后段玉裁又接着说,“豕”字篆书“首画像其頭,次象其四足,末象其尾”。“读与豨(xī)同”,这是《说文》对“豕”字的一种注音方式,不过这也是一种兼有释义功能的注音。段玉裁在该句之下解释说:“《左传》:'封豕长蛇。’《淮南》书作:'封豨脩蛇。’”从段玉裁所列举的例子来看,“豕”与“豨”也是一对同义词,二者在文献中常存在互相替换的情况,所以许慎在《说文》里才言二者相同。“按今世字,误以豕为彘,以彘为豕。何以明之?为啄琢从豕,蠡从彘,皆取其声,以是明之。”这三十三个字,段玉裁认为未必是许慎的话,而各个版本譌舛又很厉害,今特此订正。段玉裁并继续说道:“啄、琢用豕绊足行之豖(chù)为声,俗乃作啄、琢,是豖误为豕也。蠡从彑部训豕为(chǐ)为声,俗乃作蠡,是误为彖(tuán)也,故皆为今世字误。彑部曰:'读若弛。’许书䖵(kūn)部之蠡,心部之皆从为声,在古音十六部。各本譌云今世字误以豕为彘,以彘为豕,何以明之?为啄琢从豕,蠡从彘皆取其声,不可读,或正之,又不知蠡之本声,而非从彖也。”段玉裁对这三十三个字作的注解说明很是清楚,各个版本譌舛的确很厉害。其实,不止是段玉裁认为这三十三个字不是许慎原话,同时代的钱坫先生也曾说过:“今世以下,至以是明之等语,乃后人所加,非许文也。”桂馥也说:“其文当云:'按今世字误以豕为豖,以彖为豕。何以明之?为啄琢从豖,蠡从彖,皆取其声,以是明之。’此非许公之文,盖后人因辨俗体加之。从豖者俗多从豕,《汉书》蠡吾矦作蟸。”后来,清末民初学者张舜徽先生对此也说:“此篆说解末三十三个字,乃后人辨明俗体之辞,初为附注,后乃窜入正文者。明非许文,宜删。”在甲骨文中,“豕”字写作如下所示:从这“豕”字字形来看,正像豬的形状。甲骨文中的“豕”字,我们细观察,是以直立侧面之形示意,上像豕頭,中像腹部、两腳,下像尾,而且特别突出豬的肚子大这个特征。从造字方法来说,属于象形字。许慎在《说文》里说,豬发怒时尾巴上竖,这个情况单独在甲骨文中的“豕”字身上未见到这一特征的显露。此中原因,推测大概是先民造字时是以一般状态下豬的样子来描摹“豕”字字形的,那种发怒时的样子不是常态。不过,倒是段玉裁在其注解指出的(首画像其頭,次象其四足,末象其尾)与甲文“豕”字相差无几。在古汉语中,“豬”这一语义范畴主要包括了“豕、彘、豬”三个成员,从先秦到三国,这三者经历了一个由“豕”到“豬”的变化过程。先秦时期,“豕”是此范畴的基本词汇,而“彘”大约是战国中晚期进入基本词汇里的。汉代以前,“豕”为通称,“彘”基本指的是家豬。“豬”虽然在西汉之前的文献中不多见,但零星的训诂材料说明其一直行用於口语中。最晚到三国时代“豬”已经成为基本语义范畴的词汇了。同时,传统同义词辨析中那种认为“豬”指小豬的说法并不能成立。(此段参考王彤伟先生《“豕、彘、豬”的历时演变》一文,该文见於《四川大学学报》,发表于2010年第1期。)及至今日,在我们现代汉语里,“豬”字一般简化规范成了这个“猪”字。很显然,这个“猪”字的左边由原来的“豕”旁换成了表示普遍动物义的“犭”旁。如果论表意之精准的话,那肯定还得是“豕”字旁的“豬”字传达语义更到位。不过,如果从书写简便角度来讲,那么“犭”旁的“猪”字更符合如今我们的生活实际需要。讲完了“猪”字,我们会发现,从史前一路发展至今,家里有猪即代表着有一定的经济财富,根据考古出土来看,一些墓葬主人身旁多会葬有一头猪。在古代,猪不仅是重要的祭祀贡品,也是古人食材当中肉类的一大来源;在现代,虽然没了祭祀所需,但日常生活对猪肉的需求仍有增无减,我们人类生活中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猪的参与了。关于“豕”字就说到这。